回顧2020年,各行各業都不容易。人們經歷了艱難,收獲了感動。這一年,是著實令人難忘的,在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中,激發出人們對于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更多思考。
歲末年初,盤點一下2020年的房產大事件:
鼎力抗疫 房企減負順利復工
2020年2月12日,國務院召開會議進一步部署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時,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和調節,更好保障供給。會議強調,分類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在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做好“六穩”工作,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和調節,及時出臺和落實相關政策,維護經濟社會正常運行。
會議第二天,上海、西安、南昌、無錫等多地紛紛出臺應對疫情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政策,全力支持房地產企業積極應對疫情和開復工。以無錫來說,其發布的《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保障城鄉有序建設的政策意見》,涵蓋繳稅延期、資金補助、貸款支持、降低預售門檻、延遲繳納土地出讓金、順延開竣工時間等內容。全國各地政策都體現了房地產系統鼎力抗疫的行動。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觀點認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被認為是全球“黑天鵝”事件,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發展秩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積極行動起來,積極抓好抗疫和復工兩項工作,房地產領域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針對房地產領域的扶持文件,尤其是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領域的支持,減少了房企復工的顧慮,也給予房企更大的信心和支持,真正支持了房地產領域的復產復工工作。
比如,在新房預售許可的條件上,各地普遍降低了標準,這有助于房企加快申請預售證,進而加快房屋供應和銷售的節奏,最終有助于實現資金的更快回籠,防范了資金斷裂或企業經營困難的風險。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其對于穩消費、穩投資、穩就業等都有積極作用。各級政府扶持政策的出臺,務實有效、覆蓋面大,既穩定了房企的經營,也給整個行業注入了市場信心和活力。此類政策帶動了房地產業很快走出了疫情的陰影,很好地扮演了宏觀經濟壓艙石的角色。
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2020年年初整體疫情暴發,我國整體經濟政策都發生調整。首先,是貨幣政策比往年更為寬松,同時,部分城市針對房地產行業出現政策上的放松。但是從整體來看,房地產行業政策,還是保持“房住不炒”的主基調,同時政策圍繞核心還是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因此,一些城市政策上的放寬,一方面是基于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戶籍政策的寬松,擴大城市需求量的基數;另一方面,是針對房企端,給出相對寬松的資金環境,扶持房企度過疫情之后的難關。但是從最核心的,限購、限貸、限售的一系列政策來看,地方各城市還是處于保持穩定,甚至持續收緊的情況。
注意到,從去年年中開始,部分城市可能是因為人才政策的放松,出現一輪市場背景升溫后,很多城市在限售、限貸上有所收緊,從而穩定市場預期,保持房住不炒的原則和底線。所以,全年下來,雖然說出現了部分熱點城市,但是整體市場面還是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且房價上漲的速度也得到了有效平穩。
到了年底,一些熱點城市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對于房地產行業單邊的收緊,都在新一輪有了緊縮的趨勢。所以說,一些熱點城市在出現市場升溫苗頭后,中央對于地方各個城市的監管、預警,都讓整個市場在局部過熱之后,迎來調控的收緊,帶動整個市場持續平穩運行。
冷熱不均 全國樓市區域性分化明顯
在去年年初,全國樓市陷入“停擺”狀態。隨著疫情的控制和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3月以來房地產市場逐漸步入正軌,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增速、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等數據相繼回正,全國樓市呈現低開高走的良好態勢。但各地樓市冷暖不均,區域分化非常明顯:一方面,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部分城市樓市成交火熱,房價漲幅較大;另一方面,中西部、東北、華北的大部分城市樓市卻遇冷,比如天津、濟南、鄭州等地出現新盤明顯降價促銷的現象。
在疫情的不利局面下,2020年全國樓市整體表現是超出預期的,體現了房地產市場的強大韌性。從各地樓市的表現來看,疫情后,深圳、上海、杭州、成都、廈門等一線和強二線城市樓市最先開始回暖,隨后寧波、東莞、南京、南通等長三角和大灣區的城市樓市成交也相繼活躍,7月部分城市調控升級后市場略有降溫。
全年來看,這些城市樓市表現非常亮眼。反觀中西部和北方城市,除成都、沈陽、唐山、銀川等少數城市外,樓市成交均遇冷。這與近幾年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趨勢密切相關。
從經濟面來看,近年來東南沿海城市在互聯網、大數據、高端制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上明顯快于其他城市。
從人口面來看,2006年至2018年常住人口增速排前七位的分別是廣州、深圳、重慶、廈門、成都、杭州和天津,排后七位的分別是沈陽、哈爾濱、昆明、青島、蘭州、大連和呼和浩特,呈現南快北慢的特征。高素質人才大量向高新產業發展前景好的城市聚集,從而拉動樓市需求。
對于樓市冷熱不均的發展趨勢,郭毅表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一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還是三四五線城市的棚改政策,政策帶動了三四五線城市整體的升溫,價格也出現了高速的上漲。然而隨著后期棚改政策的降溫,棚改開發量減少,最終導致三四五線城市這一輪的降溫。因此,樓市的市場分化,冷熱不均,一方面,取決于區域自身發展的狀況和人口流入流出的微觀表現;另一層面,在于國家政策宏觀給予城市發展的利好和支撐,在這樣背景下,形成了市場的分化。
近年來,在棚改政策收緊后,市場出現明顯降溫的狀態,其實取代城市棚改政策的還是舊改政策,隨著熱點的一二線城市具備舊改升級可操作的空間,也讓一二線城市迎來市場的升溫,整個城市發展的能動狀況和棚改有著密切關系。
在針對城市調控政策影響下,經梳理發現,從微觀市場表現來看,人才引進政策的尺度調整,也會對各個城市的冷熱分化形成影響。大家都能看到,在過去的兩三年里面,一些二線城市整體的引進政策,包括戶籍政策出現一輪由逐漸放開,到全面放開的過程,伴隨著各個城市的人才搶奪,城市發展的基本面發生變化,人才決定了城市發展的未來潛力。常住人口的增加,包括租賃、購買置業生活的需要都帶來了新的機會和潛力,同時也為各城市的消費起到了非常強勁支撐的作用。所以人口政策,特別是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經濟相對活躍,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它的人才落戶政策的放寬,對吸引人口形成很大幫助。
需求上升 一線城市住宅迎來熱銷期
2020年,縱觀全國樓市,一線城市的住宅市場表現搶眼,二手房市場學區房價格顯著上漲,新房市場搖號現象突出。其中,最受關注是豪宅新盤,從年初到年末,涌現出不少爆款項目。
比如,3月,深圳的招商太子灣·灣璽T7棟推出14套房源,起步價4200萬,開盤后僅8秒就售罄,銷售金額達6億元。再如,二季度,上海的碧云尊邸、濱江凱旋門二期、前灘三湘印象名邸、綠地海珀外灘等豪宅項目均獲多倍認籌,開盤后迅速賣光。又如,11月,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推售1171套房源,共有9690批購房者符合選房資格,“7.15新政”后再現“萬人搖”。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央行實施了三次降準,LPR兩度下調,市場利率顯著下行,貨幣供應尤其是M1增速持續攀升。資金面寬松導致了房產和股票等資產價格的上漲。一線城市住宅稀缺,不僅存在大量本地改善性需求,還有很多新市民的剛性需求,更有保值升值性需求。這其中,豪宅因其高品質和稀缺性,具備居住和投資雙重屬性,在全球量化寬松預期下,成為高凈值人群規避風險、抵抗通脹的重要選擇。疫情全球流行以來,發達國家紛紛貨幣放水,多國利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全球可謂是史無前例大放水,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等發達國家核心城市的豪宅市場也非?;鸨?,房價屢創新高。
由此可見,一線城市住宅熱銷,尤其是豪宅受追捧。從穩定市場的角度考慮,一線城市應增加住宅用地供應,緩解供求矛盾,同時堅持調控不動搖,抑制投機炒作。
郭毅表示,一線城市表現搶眼的還屬深圳和上海,包括長三角的二線城市,也出現了萬人搖號的情況,如南京、無錫、杭州等。但是從整體來看,這些城市本身在調控政策上出現了局部放松,吸引了潛在的觀望購房人員,起到了調動市場的桿杠作用。從另一層面看,這些城市對新房都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價,限價帶來了新房和二手房之間的倒掛,以深圳華榮為例,新房價格低于二手房,導致更多的需求集中到新房上。
其實,無論購房人還是資本方,逐利可能是大家共同的訴求。因此,市場現象的產生就顯得順理成章。同時對于購房人員預期的管理,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從北滬深來看,需求量雖然在漲,價格卻保持在一個穩定范圍內,但城市之間,調控政策的短效和長效之間對比反差明顯。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